大邑縣西嶺鎮(zhèn)陳治江 每天巡山70公里,一巡就是11年
作者:俸奎 來源:成都日報 更新時間:2011年09月23日 【字體:大 中 小】
轄區(qū)200多公里的巡邏線,平均海拔1200米的地理條件,每天開車巡邏70公里,11年來陳治江把青春都奉獻給了這座風景美麗的大山,奉獻給了這個英雄的團隊西嶺執(zhí)勤組。執(zhí)勤巡邏、處理事故、為當?shù)厝罕娺\送物品、守護上學孩子的平安……陳治江和執(zhí)勤組的戰(zhàn)友們每天都穿梭在雪山腳下的道路上,無論烈日當空還是風霜雨雪,當?shù)厝罕姾湍矫皝淼挠慰投寄芸匆娝麄儓?zhí)勤時挺拔的身影。“我很平凡,這些都是該做的!”沒有豪言壯語,無需鮮花與喝彩,把一生奉獻給大山是他最大的心愿。
9月15日,記者驅(qū)車近2個半小時,來到了雪山腳下、兩河口邊的西嶺執(zhí)勤組,15日、16日兩天時間里,記者跟隨著陳治江走遍了轄區(qū)崎嶇的山路,穿過了他熟悉的鄉(xiāng)村小道,近距離感受了這位雪山下的守護者平凡的工作與生活。
路難行
山上飛下大石頭
距離警車只有5米遠
從大邑縣城到陳治江工作的西嶺工作組,路程45公里,家住縣城的陳治江每次上班都需要驅(qū)車近1個小時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,造就了西嶺雪山別樣風光,在特殊天氣下蜿蜒崎嶇的山路顯得更加難行。8月底的那一場山洪讓這條道路的某些路段被沖毀,如今行駛在這條山路上,記者還能看到路邊堆積著那天從山上被沖下的大石頭。
到達執(zhí)勤組的駐地后,稍作停留,記者便跟隨陳治江出門巡山。汽車在蜿蜒的山路上行進,開車的民警葉圣圖非常小心。“夏天怕打雷下雨,冬天怕結(jié)冰下雪。”陳治江給記者講起了他多年在山上工作的感受,一旦遇上這類極端天氣,陳治江和同事便特別辛苦,冬天的大山里異常陰冷,為了讓路面的結(jié)冰融化,陳治江和同事早上6點便已出門,“出去撒鹽融冰,冬天太冷了!”遇上夏天下大雨,陳治江和同事便要在夜里開車巡山,“雨大了山里容易塌方,雖然雨天夜間巡邏很危險但是我們還是堅持上路!”陳治江告訴記者,2001年冬天,一天晚上下著大雨,正在值班的陳治江接到報警稱花水灣發(fā)生一起事故。二話沒說,陳治江開上警車就向山下飛奔而去,“當行駛到大雙路38公里處時,1塊大石頭突然從山上飛了下來,當時我的車頭距離石頭落下處僅有5米,下山的道路瞬間被壓斷,車輛無法再通行。”回憶起當天的危險場面,陳治江仍有些后怕。
9月15日晚上8點,天空突然下起了小雨,值班的陳治江帶著記者又上山開始了巡邏。由于下雨路面濕滑,原本只要1小時的夜巡竟然用了近2個小時,回到執(zhí)勤組駐地時已經(jīng)是深夜10點過了。
山難巡
早上6點過便出門
只為守護孩子的平安
“起床了!等會要出去護送學生。”9月16日早上6點,夜色還未褪去,沉浸在睡夢中的記者被陳治江叫醒了。
還沒到7點,陳治江開車載著協(xié)警小張和記者再一次啟程。天空仍然飄著小雨,陳治江開車時格外仔細,經(jīng)過近30分鐘的顛簸,汽車停在了離出江鎮(zhèn)學校附近約1公里的路邊。“山區(qū)的孩子上學路遠,很多都需要搭乘面包車,每天早上我們都要來檢查是否有超載情形發(fā)生,娃娃的安全是大事!”不一會,一輛白色的面包車向這邊駛來,陳治江和小張攔下了面包車進行檢查。“陳警官,上次被你教育后我就再也沒超載過了!”司機楊師傅之前因為超載與陳治江打過交道,“我們山上的群眾很多都認識陳警官,10幾年了早上晚上都在山上巡邏保一方平安,不容易!”楊師傅的話讓記者感觸很深。早上6點出門,夜里10點才能回到駐地,山路崎嶇顛簸、路險彎急,有些鄉(xiāng)村小道更是難走,巡山一次開車都要用2個小時,中午巡邏太忙不能及時回去吃飯,就在車上吃點干糧……11年過去了,陳治江早已習慣于這種生活。
當天上午10點半,陳治江和出江鎮(zhèn)學校約定要前去開展交通安全知識講座。臨出發(fā)前,陳治江仍在仔細地看著手中的講稿,口中念念有詞。
“同學們,放學走路的時候一定要緊貼路的右側(cè)行走……”在講臺上,陳治江慢慢從緊張中釋放進入了角色,1個小時后講座在一片熱鬧的氣氛中結(jié)束。“山里的孩子條件不如城里,能接受到的知識有限,很多孩子的父母也不太注重對孩子的安全教育,每學期我們都會來給學生講課。”看著陳治江在講臺上賣力地講著,下面的孩子們認真地聽著,記者突然有些感動,一個普通話并不標準的民警,站在他并不熟悉的講臺上,一講就堅持了11年,在陳治江心里這是責任與工作,在其他人看來這是一份溫暖與感動。
情難舍
和群眾感情深了
就不愿意再離開了
執(zhí)勤組駐地所在的西嶺鎮(zhèn)距離大邑縣城比較遙遠,當?shù)鼐用窈苌偾巴h城。在雪山下執(zhí)勤11年,陳治江和當?shù)厝罕姺浅J煜,小?zhèn)里買電器等大件物品不方便,誰家要購買電器,陳治江就主動擔任了“代購員”的工作。
9月15日上午11點,陳治江帶著記者去給西嶺鎮(zhèn)公立衛(wèi)生院送醫(yī)藥器械。“衛(wèi)生院沒有專門運輸器械的車,每次我就順路幫忙運上來。”我們的車剛進衛(wèi)生院的大門,便看見院長熊東樹站在院內(nèi)等候,“陳警官,謝謝!辛苦你了!”據(jù)熊東樹介紹,他和陳治江已經(jīng)認識11年了,第一次結(jié)識是在交通事故現(xiàn)場,“小陳話不多,人實在,一點架子沒有,車禍的傷員送到衛(wèi)生院救治他還會經(jīng)常來看望他們!”多年過去了,兩人早已成為了好朋友,衛(wèi)生院需要幫忙,陳治江從不拒絕。
“山上的老鄉(xiāng)都很淳樸,平時我出去執(zhí)勤大家都打招呼,走到群眾家里別人還留我吃飯。”點點滴滴的真情經(jīng)過時間地累積慢慢匯聚,形成了一條聯(lián)系陳治江和群眾的感情紐帶,11年雪山下的堅守,讓陳治江和當?shù)厝罕娊Y(jié)下了深厚的情誼。執(zhí)勤組駐地的條件比較艱苦,河邊幾間平房就是大家辦公和生活的地方。“背山靠河,房間里太潮濕了!”在陳治江的宿舍里坐了一小會兒,記者感受到了一種刺骨的陰冷。“山上本來就比縣城溫度低,冬天一來更冷!”就是在這種艱苦的條件下,已經(jīng)堅守了11年的陳治江卻從沒有向組織上申請調(diào)回縣城。“那么多年都已經(jīng)習慣了山上的生活,和大家感情深了,不愿意再離開!”當?shù)氐娜罕姡┥缴系纳缴剿徊菀荒,都讓陳治江難以割舍。讓他引以為豪的是,雖然工作地點偏遠,平時難以照顧家人,但愛人和孩子卻對陳治江非常理解。
心難平
和譚東共事5年
如今每天打掃他房間
2009年1月5日晚11時,對陳治江和每一個西嶺執(zhí)勤組的戰(zhàn)友而言都是終身難以忘懷的悲痛時刻。執(zhí)勤組戰(zhàn)友,西嶺雪山的好兒子,英雄譚東不幸離去,親密戰(zhàn)友的不幸離去成為陳治江心中永遠的痛楚。
“我和老譚在執(zhí)勤組共事了5年,其中有半年多時間我們還在一個組執(zhí)勤,同吃同住,親如手足!”回憶起往昔和譚東在一起的珍貴歲月,陳治江突然有些哽咽。“老譚值得我學習,比我工作做得好多了!”說起譚東,有些內(nèi)向的陳治江話顯得格外的多。譚東工作的認真負責,善于做群眾工作的技巧,工作中處處都起表率作用……
如今,英雄譚東已經(jīng)離我們而去,但西嶺執(zhí)勤組的同事們?yōu)榱藨涯钸@位親愛的戰(zhàn)友,特意保留了譚東生前宿舍的原貌。9月15日中午,趁著休息時間,陳治江走進譚東的宿舍,完成自己每天的“必修課”打掃譚東的房間。睹物思人,拿起當年戰(zhàn)友使用的物品,擦著這張有些破舊的書桌,陳治江的表情有些凝重。
“雖然老譚走了,但是執(zhí)勤組的戰(zhàn)友們都覺得他并沒有離開,大家有這樣的榜樣,工作一天都不會松懈!”其實陳治江為何不愿意離開條件艱苦的執(zhí)勤組,除去習慣了這里的生活,舍不得當?shù)氐娜罕娡,永遠在這里和戰(zhàn)友譚東“并肩作戰(zhàn)”也是他心中的愿望。見到這里熟悉的山水,看著執(zhí)勤組簡陋的樓房,走在崎嶇的山路上,每一個細節(jié)都能讓陳治江感受到那份熟悉和溫暖,也帶給他無窮的力量。
本報記者 俸奎 攝影 楊永赤
記者手記
敬一個禮 表達心中的敬意
2天的跟蹤采訪很快就結(jié)束了,雖然時間短暫,但陳治江平凡工作生活中的點滴仍然讓我心中涌起一份感動。9月15日晚上,陳治江結(jié)束巡邏和戰(zhàn)友們坐在簡陋的休息室里,4個七尺漢子穿著厚厚的警服烤著電烤爐,圍坐在一起聊著家長里短,這個溫馨的畫面深深印刻在了我的腦海中。在這個寂靜的大山下,看電視、聊天成為陳治江和戰(zhàn)友最主要的娛樂方式?粗麄儽浑姞t映紅的笑臉,聽著他們并不精彩的聊天,我的心里突然升起一股敬意。在這個特別的夜里,看著這4個我剛剛認識不到一天的普通民警,我突然明白了堅持的含義。他們平凡卻很可愛,普通卻讓我難以忘懷。
當汽車緩緩駛離執(zhí)勤組駐地,看著陳治江和他的戰(zhàn)友漸漸變小的身影,我突然想抬手給這群可愛的人敬一個禮,表達我內(nèi)心中最深的敬意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