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邑周邊文化游 道教起源地鶴鳴山
作者:未知 來源:互聯(lián)網(wǎng) 更新時間:2012年08月23日 【字體:大 中 小】
道源圣地鶴鳴山
四川省大邑縣鶴鳴山是漢天師道發(fā)源地,以山形像鶴而得名。鶴鳴山為古劍南四大名山之一,蒼松翠柏漫山遍野,山澗溪流泠然有聲。山之天谷洞 ( 一名天師洞 ) 位于鶴尾冠子中峰 ( 今稱大坪山 ) 懸崖之上。從大坪山麓之迎仙客起步,須翻過八九華里的奇險峻嶺,方能到達洞所。
因明代羅洪行的詞句“鶴鳴山穴中有鶴,鳴則仙人去”而得此名。景區(qū)內(nèi)古跡、詩文處處可見,人文景觀異常豐富;主要的景點有三宮廟、文昌宮、太清宮、解元亭、八卦亭等。
相傳東漢時期張道陵便是在此修煉成仙,并創(chuàng)下了“五斗米道”,因此被人們稱為張?zhí)鞄煟?ldquo;五斗米道”后來發(fā)展成為中國道教的主派-正一道教;所以鶴鳴山被后人作為道教的起源地。歷代的許多著名道士曾在此修煉過,如北宋的陳希夷、明代的張三豐等,現(xiàn)有的道跡和詩文便是明證。游覽過此山的歷代文人曾為此山的宏偉秀麗而題詞詠懷,與此諸多詩文相輝映的還有眾多的古代建筑,以及少數(shù)在戰(zhàn)爭中幸存下來的園林;令人不禁懷想過去,贊嘆歷史的精工技藝和人文膽略。
成都平原向西迤邐,與邛崍山脈相交接,形成崇山峻嶺。明代楊升庵曾言:“大邑是蜀之望縣,沃野千里,名于三蜀。仙佛同源,薈于二山。”二山即為鶴鳴山、霧中山。而鶴鳴山作為道教的發(fā)源地之一,千百年來成為各方慕道之士向往的勝地。
鶴鳴山上的最早建筑如今均已湮沒難尋。明人張景賢在《修鶴鳴觀醮臺公署記》中記載,“觀之創(chuàng)不可考,然隋唐之際,嘗有舊址,而宋開寶、元至正年間皆敕賜重建”。明嘉靖年間是鶴鳴山道教發(fā)展史上的另一個輝煌時期,世宗5次遣使在此舉行萬壽大醮。嘉靖二十七年(1548年),因祈禱有功,沈皇后遣大真人彭瑞衡施藥物、賜經(jīng)卷于鶴鳴山,以示褒獎。明末清初,隨著全真道的興起以及武當(dāng)山陳清覺仙師入川整頓教務(wù),與蜀中許多道觀一樣,鶴鳴山成為全真龍門派丹臺碧洞宗所屬并至今。
鶴鳴山在大邑縣城北,山前一道小河緩緩流過。過得一座質(zhì)樸的石橋,鶴鳴山雄偉宏麗的“迎仙閣”便矗立眼前了。迎仙閣傳說為明代鶴鳴山道士迎接仙人張三豐所建�,F(xiàn)為鶴鳴山道觀的山門,上下三層,重檐歇山式建筑。第一層圓門內(nèi)左奉青龍孟章神君,右奉白虎監(jiān)兵神君,門背面供奉四值功曹。第二層中間奉道教護法神將王靈官,在第一層仰面可瞻。這些神均為道觀的守護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