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合作社道路 大邑大力發(fā)展中草藥等林產經濟
作者:劉云云 來源:四川日報 更新時間:2011年12月21日 【字體:大 中 小】
林下種藥,大邑林農嘗到了增收的甜頭
今年,黃連等中藥材價格跌宕起伏,又讓身為散戶的種藥林農吃了虧
明年,林農還想在黃連地里套種魔芋,如何才能在市場競爭中抵御風浪?
12月17日,濛濛細雨中,剛走近大邑縣斜源鎮(zhèn)江源村村頭,就聽到村頭一座小樓里傳出喧嘩聲,“我們正準備成立一個魔芋合作社,村民代表正在商議呢!”村支書張江明扯開嗓子大聲對記者說。村民們爭議的焦點,是要不要成立一個合作社。
本報記者 劉云云 文/圖
林下種藥收益好 1800多口人外出打工的少
從林下種藥材嘗到甜頭的村民,又想把魔芋套種進黃連地里。“林改以后,林農發(fā)展林下種植、養(yǎng)殖、生態(tài)旅游的積極性更高了。我們的目標是打造西南中藥材林下經濟產業(yè)發(fā)展示范區(qū)。”大邑縣林業(yè)和園林局林改辦主任劉德偉說。
“我覺得還是合作社好,大家共同出資入股,賺了都賺,賠了都賠,”村民李春明爭得臉都紅了,“大家都想多發(fā)展一些項目嘛。”他是種植大戶,種的“三木藥材”黃柏、厚樸、杜仲近20畝,套種的黃連也有7畝,“今年黃柏生皮每斤3塊錢左右,加上厚樸生皮,估計有近2萬元收入。”
江源村是斜源鎮(zhèn)中藥材種植大村,斜源鎮(zhèn)又是大邑縣中藥材的主要布局點,有57000畝林地,其中3萬畝種植中藥材,“中藥材適合生長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地方。江源村的海拔在640米到2500米之間,中藥材種植有2萬8千畝,基本上都是連片的規(guī)模。”斜源鎮(zhèn)森林資源管理站站長王一兵介紹。
江源村有1800多口人,出去打工的只有幾十個。“現在咱們村家家戶戶都發(fā)展"三木藥材",在林下種植黃連,有80%的農戶每年可采收黃連1畝以上。”張江明算了一筆賬,如果按照今年黃連均價50元一市斤的話,一畝三四百斤的產量,“每個農戶一年收入光黃連就在2萬塊左右。”
大邑縣中藥材的種植規(guī)模已達到12萬余畝,其中“三木藥材”8萬多畝,林下種植黃連有1萬余畝,而后者的年收入已經達到了2932萬元。
種藥吃了信息不對稱的虧 欲以合作社模式分擔風險
立體林業(yè),讓林農已經嘗到了甜頭,但在市場競爭中,山里的林農也有苦悶。
李春明說自己從種中藥材的經歷中嘗到了一個教訓:今年以來黃連等藥材的價格一直處于 “過山車”的勢頭,“上半年還52元一市斤,下半年就跌到了32元,我一直在看價格,存著的黃連還沒有賣出手。”
村民趙正權種了近40畝 “三木藥材”,今年也想套種魔芋,“不能和種藥材一樣自己種、自己賣,看小商販的臉色吃飯,需要換一種新模式。”
對于趙正權們的心聲,王一兵早有耳聞,“背下山去賣藥材或者等商販來山上收,只是零星銷售、隨行銷售,林農對真正的市場信息并不了解,缺乏和企業(yè)直接對接的渠道。”
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。斜源鎮(zhèn)中藥材種植面積占到林地的一半以上,但中藥材的年產值卻僅占到林業(yè)年產值的四分之一。解決好銷售模式,減少中間環(huán)節(jié),林農的效益會更好。王一兵認為,這也是盡快成立合作社的理由。
“我們想在山林地里走一條"公司+基地+農戶"的模式,引進一家農業(yè)科技公司,由公司提供良種種苗、管理要點、技術服務,并實行保底價回收”,趙正權說成立魔芋合作社的意圖,就是從林藥的分散種植和分散銷售中得出的教訓。支持成立合作社的村民已經到鄰近的村子馬橋村考察過,“人家的魔芋都已經形成規(guī)模種植了,正打算成立加工廠,進行產品初加工了。”
林農的呼聲也得到了回應。大邑縣林業(yè)局正在對全縣的林業(yè)合作社進行摸底,準備規(guī)范合作社的建設標準,“組織合作社之間定期互相交流,給予資金、技術和信息上的支持,讓企業(yè)和林農之間能夠更方便地進行對接。”劉德偉介紹。
【記者手記】
林農的苦惱 如何破解
在江源村采訪,林農們在村委會爭論的場面,仿佛是一場激烈正酣的辯論賽,足以看到林農發(fā)展林下經濟的熱情。
有了好的資源,卻摸不準市場;市場信息得不到,銷售渠道不暢通,這都令林農感到惱火。
如果能夠在林改后的配套改革中,多為山區(qū)林農搭建一些平臺,從市場、信息、銷售、技術等方面給予林農更多的指導和服務,讓林產品和市場之間盡早實現無縫對接。林農的苦惱,或許能更快撥云見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