商品房空置率疑達26% 專家勸房企搶先降價
作者:未知 來源:北京青年報 更新時間:2015年12月06日 【字體:大 中 小】
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(zhàn)略研究院近日發(fā)布的《中國住房報告(2015-2016)》指出,2015年房地產市場的走勢超出預期,一方面投資增速呈俯沖式下降,對經濟增長直接貢獻幾乎為零;另一方面,庫存高企,去化壓力增大,商品住房過?値齑娓哌_21億平方米,僅現房庫存去化就需23至24個月。與此同時,住房市場步入“結構性過剩”時代,內部結構失衡,“一線城市供求矛盾突出”與“三四線城市供過于求”并存。
專家認為,中國的房地產已經不存在普遍意義上的短缺。一線城市因為人口暴漲需求集中,三四線城市則出現了明顯的積壓,而且一線城市也存在少數人擁有過多房源,部分新增人口無力購房的矛盾。房地產最大的問題不是簡單只增加供應能夠解決的,供應不均衡、存量不均衡是癥結;庫存并非影響房價的唯一因素,市場價格是由供需決定,中國樓市的價格還受到政策影響。
在樓市需求萎靡與供應增加的合力之下,樓市供需天平正向買方市場傾斜。目前,全國多個城市住宅庫存量正在上升,部分城市可能出現供過于求的局面。應該說,漠視樓市過剩的風險是危險的,因為這種風險假如得不到及時化解,其破壞性早晚都會釋放出來。是選擇長遠利益還是眼前利益,無疑考驗著各級政府施政能力和開發(fā)商們的經營管理水平。
商品房空置率是房地產開發(fā)的“紅綠燈”。據報道,目前美國商品房的空置率約為7%,香港約為3%至4%,而空置率10%是國際公認的房地產開發(fā)紅燈。有研究者估計,中國目前的商品房空置率在26%左右,這一數據未得到官方證實,但國家統計局10月份公布的數據顯示,前三季度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6.65億平方米,同比增長16.4%,按我國人均住房面積30平方米計算,單是這些以待售形式存在的“空置房”,就可供2.2億人口居住。待售商品房增幅如此之高肯定是不正常的,表明房地產市場存在難以克服的軟肋。由于國內商品房開發(fā)商多以銀行貸款為主,房子銷售不出去,必然威脅金融業(yè)的良性運行。商品房空置率居高不下,究其原因,一是過高的商品房價格,二是偏低的居民收入,前者抑制了城鎮(zhèn)居民對商品房的需求,后者制約了城鎮(zhèn)居民購買商品房的需求。
待售房面積驟增,房價仍然高企,另一個原因是信息嚴重不對稱,消費者對潛在的風險知之甚少。開發(fā)商不僅左右著成本信息、銷售信息、價格信息、房源信息,也可以借助廣告聲張?zhí)搫荨⒄`導大眾。在一些被追漲的樓盤,購房者常常遭遇房屋“已售罄”的窘境,無疑加劇了“買漲不買跌”的從眾心理。
對于“住房過剩”的風險,地方政府并非一無所知,但他們卻處于一種矛盾的尷尬境地。各級政府是土地的擁有者,決定著土地的供應量、供應類型及轉讓價格,一旦房價下跌,勢必會減少政府的收入,除了土地轉讓的收入外,還包括稅費收入等。同時,政府又是管理者,面對由于房價上漲引發(fā)的公眾的質疑和批評之聲,在國家加強保障性住房政策面前,各級地方政府又得有所表示。一邊是責任,一邊是利益,地方政府在極其矛盾和復雜的心態(tài)中很難作出正確選擇。這決定了地方政府在穩(wěn)定房價工作中難以充分履職,這一點很容易被開發(fā)商加以“利用”。
目前,國內商品房空置率計算方法與國際通行的計算方法并不一致,硬要照搬國際警戒線對比分析和宣傳,會對國家的宏觀調控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。但是,商品房空置率達到一定界限時,國家就應該采取一系列措施,甚至是強制措施,使之在一定時期內降到比較合理的區(qū)間。面對國內樓市連年飛漲而形成的高房價,適度下降既合情也合理,但必須采取有效的“軟著陸”措施,特別是通過擴大保障性住房比重形成自然的結構性降價,避免出現過快過猛的降價對實體經濟造成影響。
高度警惕“住房過剩”的風險,政府才能對房地產市場走勢有清醒的判斷和把握,才能正確而有效地運用宏觀調控政策,引導房地產市場回歸健康和理性。對房企而言,一定要明白“只有賣不出的房價,沒有賣不出的房子”的道理,誰首先拋棄暴利思維,搶先打出降價牌,誰就會成為死里逃生的幸存者。